【述评】
百科全书是人类知识的集合,以知识的全面翔实而受到饱学之士的青睐。但是百科全书似乎总是高高地摆在图书馆书架上,常人很难拥有自己的百科全书,更不用说亲身参与百科全书的编撰。进入网络时代,一种新型的百科全书走进了我们的视野。我们不仅可以随时取用这部百科全书,更可以亲身参与到它的编撰中来,这就是维基百科。
简单地说,维基百科是一个动态的、可自由访问的和编辑的全球知识体系,其目标和宗旨是人类提供自由的百科全书。
【发展史】
一、诞生及初步发展(2001-2003年)
“维基”(wiki)一词源于夏威夷语,意为wee kee wee kee”,本意是“快点快点”。2000年美国人吉米·威尔士(Jimmy Wales)和拉里·桑格(Larry Sanger)提出一个伟大的设想,他们要“用世界上每一种语言免费传递一个完整而全面的百科全书,即使最贫穷和最受压迫的人也能轻松查阅”。2001年1月,他们创建的维基百科英文版http://wikipedia.org开始运行,在第一年就取得了飞跃式的成功,赢得了一批忠诚的追随者。在创立的第一年就制作了2万多个词条,提供了十几种语言的翻译版本(论文)。之后逐渐发展成包含多种语言的网络百科全书家族。2003年9月,Nupedia(维基百科的前身)下线,在维基媒体基金会的运作下,维基百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发展模式,持续壮大。
二、多版本齐头并进,英文版独树一帜(2003—2007年)
2003年后的维基百科开始快速全球化的过程到2003年已经拥有161个语种,全球活跃的维基人(即Active user,指每月编辑次数多于五次的维基人)猛增至1225名到2007年,维基已有500万注册账号。
在这一年,维基共享资源项目启动,维基百科词条数迅速增长,由50万条增长到100万条,一年之内翻了一番。所有语言版本的维基百科包含了17.4亿个单词,750万个条目,大约250种语言。英语维基百科条目数超过10万条,第二大语言版本的德语维基百科超过1万条。
三、平稳持续发展(2007年至今)
经过2007年的发展高峰之后,维基进入了平稳期。2007年2200个,到2009年8月日均新增数降到130条。维基的编辑编辑掌控着存删词条的大7月,每天平均新增条目权,打击了一些词条贡献者的积极性,而且由于新增词条空间有限,导致了部分维基人离开维基百科。众多同类性质网站纷纷建立,分割用户市场,也让中文维基百科的发展并不乐观。2012年11月,维基百科计划通过Kaltura的HTML5视频播放器和工具套件加大视频投入,让用户可以向任何的维基百科文章中添加视频。目前,维基百科已经允许用户向文章中添加视频,全球各地的广播公司也曾经向维基百科和维基共享资源捐献过视频脚本,维基百科有可能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数字视频库。维基百科由非营利组织维基媒体基金会运作,2014年维基媒体的执行董事崔迪科夫表示,他们大部分的投资放在产品和工程上,其中的大多数资金用在移动业务中并正努力使发展中地区的受众有机会接触他们的教育项目,并在世界发展的趋势中保持领先地位。
维基的目标是:“为地球上的每一个人提供自由的百科全书用他们选择的语言书写的、全世界知识的总和。”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维基百科充分发挥自组织的力量,践行互联网的分享精神。
【规模实力】
一、多种语言版本
维基百科是持续更新的多语言自由百科全书,283种语言版本的运作是“独立进行”的,在专业和编辑时与其他语言版本不相互影响,相同的主题条目也不是被强制从其他语言版本翻译过来的。维基百科的不同版本不是以地域、政治和文化来划分,而是依据自然语言划分的。
截至2015年1月22日,维基百科已经拥有285个语言版本,共有条目超过2882万条,总条数为1.05亿,这些条目共被编辑过16.55亿次。目前注册账户有4183万个,管理员账户4437个。条目数过百万的语言版本有9个,分别是英语、德语、西班牙语、法语、意大利语、波兰语、俄语、瑞典语和荷兰语,其后依次是瓦瑞瓦瑞语、日语、宿务语葡萄牙语和中文。过十万的语言版本有50个。
中文维基百科也是维基百科协作计划成员于2002年10月24日正式成立。截至上文同期,中文维基百科已拥有条目80多万条,数达到386万。在维基百科285个语言版本中,中文维基百科条目数排名第15位条目深度是108,排名位居11。中文维基百科注册账户数为195.7万,其中活跃账户778个,管理员账户82个。
二、全面的知识架构
维基百科全书在2001年1月投入运行,到了200年已经拥有1560多万条目,1885870张插图,涉及文化、艺术、生物、地理、社会等11个类别涵盖了人类的各个知识领域,内容的丰富性已经超过了大英百科全书。维基百科中文版词条主要分为生活、艺术与文化、中华文化、社会、宗教与信仰、世界各地、人文与社会科学、自然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与应用科学九大类。
由于维基百科是动态变化的,其时效性优于大英百科全书。也由于维基百科的开放生,其内容允许任何第三方不受限制地复制、修改以及再发布。全面的知识架构为广大用户的使用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经营管理】
一、自组织管理确保信息质量
世界上任何一位网络用户都可能成为维基百科的编辑者,只要是注册用户就有权撰写、修改和编辑词条,这使得维基百科的作者群在理论上是无线扩展的,全球各地的用户对某一领域的内容进行开放性的互动、讨论和研究,提出自己的见解。
维基百科在“免责声明”中表示:“维基百科是一个由自愿个人所组成的松散组织。”围绕社群内容的创建、监督和评估体系,维基百科已经建立了较为成熟的基于多层级权限分配机制的志愿者管理策略。
维基百科的贡献者基本都是志愿者,他们按系统账户的不同分为四类:第一种是匿名编撰者,他们能够编写的条目有限,身份识别特征是其IP地址;第二种是散布全球的注册用户,他们有自己的专用网名和登录密码,并在这个网名登陆条件下编辑文章;第三种是管理员,他们属于高级注册用户,他们有删除文章、保护网页和封杀不良用户IP地址的管理权;第四种是可以任命管理员的高级管理员,最有特权的高级管理员成为管事,管事往上是发展商,他们可以直接对维基百科系统软件和数据库进行修改。维基百科还有一个仲裁委员会,负责对社群内部争议进行听证,并有权限制不良用户。
维基百科形成了一套保证词条质量的工作机制:第一,对于一些词条的质疑、修改、删除,编辑者可以修改词条,或者申请删除词条;第二,奖励词条撰写质量高的用户。目前维基百科设定了12级维基创作奖,作为对优秀贡献者的荣誉奖励,此外还有摄影、编辑、指导等专项奖;第三,长期形成的制度,每一个词条都对应有一个对话页和一个历史页,当不同的编辑对同一词条做出不一致的解释时,他们将在对话页讨论直到达成一致,历史页则是不同版本的对比。这些机制为词条的质量的保证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中立原则化解编辑争端
作为一种重要的参考资料来源,百科全书应成为一个中立的参考标准。维基百科的参与者来自不同国家、地区和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立场和观点,尊重他人成为维基百科有效协作的关键。维基百科的编辑仿真也采用中性观点NPOV(Neutral Point Of View),以免维基百科像BBS一样争论不休在维基百科里,中性的观点是绝对的、不可动摇的基础,其文章编辑方针是没有偏见地表达各种不同的学术观点,而编辑者个人立场、观点是不允许写到文章里的。
但是,在词条撰写过程中遇到争论在所难免所以维基百科尽量去“叙述”而不是去采取某一特定的立场”。例如:不断言“上帝存在”,也不否定上帝不存在,而是叙述“大多数美国人相信上帝存在”这个事实。维基百科具有开放多元性,其工作就是把这些不同观点和事实都记录下来,而不是加以自己的判断。维基百科的技术还保证每次修改记录都会被完整保存,每一个条目都可能有若干种解释,用户可以自行采纳。
维基百科认为自己的核心目的是提供信息,而不是说服用户。一些存在偏见或者有广告和政治诽谤的条目会被标记为POV。在极端情况下,若是某一条目以很大篇幅谈论某一观点,对其他观点很少提及,尽管观点看起来可能中立,但仍可能被判定为POV。2002年8月,吉米·威尔士宣布他不会在维基百科上刊登商业广告,避免因商业利益驱动所导致的观点偏颇,这进一步表达了维基百科保持中立的决心。
三、版权开放
所有用户都能参与编辑,但是不可以随意编辑。维基百科对版权有严格的要求。每一条条目都要来自于书写者的原创,不仅文章不能抄袭,图像未经授权也是不能使用的,像BBS上泛滥的转帖文章是不能用的,除非得到作者的授权许可。维基百科自身遵循GNU自由文档许可证协议(GNU Free Documentation License,GfDL)。GNU授权条款允许维基百科网站上所有人均可自由地发布、链接和编辑其内容的网站,但同时强调,凡是提交侵犯著作权的作品,都会被视为对构建一部可由任何人分发的真正自由的百科全书这一目标的威胁。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提交有版权的作品,会遭到管理员封禁账户。这一套非常有效率的版权处理体系,维基百科在避免版权诉讼纷争的同时,也保障了公众开放获取百科知识的权利。
协议还允许第三方在不受约束的情况下自由修改并发布修改版本作品,即允许使用于非商业目的并可散布修改后的衍生创作。作为前提条件,也保证公众对这些作品拥有同样的自由,即自由获得、自由复制甚至自由销售,任何人不能独占维基百科的所有权。在对用户引用内容所属版权的保护方面维基百科坚持用户引用内容必须列明出处,并作为格式指引之一。
【延伸阅读】
维基百科词条编写者很多都没有大学学位或者社会认可的学历,美国马里兰大学物理学教授罗伯特·L.帕克(Robert L.Park)曾经不无担忧地表示,维基百科会成为“散播伪科学的人士”的目标。《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前任主编罗伯特·麦克亨利尖刻地把从维基百科上了解某一话题以及确定某些事情是否属实比作“上公共厕所”。
造成词条不准确的原因来自于两方面,一是编辑者贡献的词条不够准确。二是某些个人、集团出于某种目的的篡改。2007年《新京报》曾披露,美国中央情报局篡改有关伊拉克战争、关塔那摩监狱以及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和里根的条目。澳大利亚、梵蒂冈等有关部门修改多个敏感信息和有关天主教圣徒的条目。
在质疑维基百科准确性和可信度的同时,针对大众编辑模式和内容动态可能造成的词条质量问题,维基百科也采取了积极的措施。香港大学媒体技术中心主任安德鲁教授的一项研究发现,在2003年1月到2004年3月的14个月里,先后有72家媒体(包括互联网和电视媒体)引用了维基百科的内容。2005年,麻省理工学院的韦嘉斯在研究维基百科时发现,破坏分子常用的方式大规模删除,平均可以在2.8分钟内被修正。而如果破坏分子在完全删除后再加上淫秽内容,那么原文恢复时间会下降到1.7分钟。